马达西奇收购受阻 背后博弈浮出水面




美国BuzzFeed网站25日称,乌克兰反垄断委员会官员透露,该委员会将在3月宣布,禁止中国的北京天骄航空产业投资有限公司购买乌克兰的马达西奇公司。此前有消息称,除购买股份外,中国公司还承诺在两年内对该工厂投资2.5亿美元。


俄新社称,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是根据所谓 “地缘风险”做出上述决定的。但俄罗斯卫星网称,中乌的有关交易引起美方不满,后者曾对乌施压。据称,美国打算让一家不太出名的Oriole Capital Group公司成为马达西奇的收购者。据了解,有关马达西奇交易的违约金为5亿至20亿美元。由于乌预算无法负担这一费用,因此希望这家公司提供这笔钱。但美国却不愿意。因此,美方可能会通过制裁马达西奇公司逼迫中国公司放弃收购计划。



马达西奇公司背景


马达西奇公司建于1907年,位于乌克兰扎波罗热市,是世界知名的发动机生产商,主要为固定翼飞机和直升机提供动力系统。早在苏联时期,它的产品就出口到90多个国家,有“苏联航空工业的心脏”之称,其生产的发动机广泛应用于“安”“雅克”“图”系列飞机和“米”“卡”系列直升机,同时也生产地面动力设备。2008年,马达西奇公司的出口额为1.6亿美元,占乌航空产品出口总额的50%。


D-18T发动机


进入新世纪以来,乌克兰航空工业一直在美、欧、俄的夹缝中煎熬,总产值只占全世界的0.1%。马达西奇成为了乌克兰经济支柱之一,后来因为乌克兰与俄罗斯关系恶化,马达西奇丢掉了最大的客户俄罗斯,最终导致资金周转不开,经济陷入瘫痪。多年来,马达西奇一直在寻找国际买家。



天骄收购马达西奇始末


2017年,一家名为北京天骄航空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的中国企业试图收购马达西奇公司的股份。据信,天骄航空当初承诺的2.5亿美元交易款中已经有1亿美元到账,这意味着中方企业拥有马达西奇公司至少25%的股份。根据收购协议,两家公司还计划在重庆共同投资建设一座工厂,用于生产和维护航空发动机。


天骄的收购主要兴趣点在马达西奇公司的一系列核心技术,其王牌产品发动机拥有20吨的推力,主要安装到安124军用运输机及其货运型安-124-100飞机上,完全可以运用于大型运输机。早先,马达西奇公司就曾表示可能把D-18T发动机设计专利卖给中国。这对于我国目前发展大型运输机,以及未来航空发动机的发展而言,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2019年8月,时任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博尔顿公然出面组织中资企业收购,推动乌克兰反垄断协会否决收购案。由此,乌克兰反垄断委员会介入收购案,原本最终审批结果将会在去年11月或12月公布,但日期来临之际,马达西奇却突然申请反垄断委员会推迟两个月发布调查结果,背后原因主要还是美国介入。



抛开收购案本身可能流产不谈,即使马达西奇成功被收购,后续依然会受到各种限制。自从与天骄展开合作以来,马达西奇的经营状况逐渐好转。2017年第一季度马达西奇的综合净利润为14.57亿乌克兰格里夫纳(约3.76亿元人民币),比2016年同期(3.05亿乌克兰格里夫纳)增长了4.8倍。但如果马达西奇只能继续留在乌克兰研制和生产航空发动机,那么该工厂即便被中国企业收购,其产品和技术的进出口依然受到乌克兰政府的限制。



马达西奇收购案背后的博弈


航空制造是现代工业的皇冠,而航空发动机更被视作皇冠上的那颗明珠,代表着最为尖端的工业技术实力。目前,在航空发动机领域具有系统研制能力的国家只有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和中国。而在这五国中,美英法三国都具备成熟的民航发动机特别是大型客机发动机的研制体系,并得到了市场的充分检验。俄罗斯和中国研制的航空发动机主要运用于军用飞机,在大型客机发动机方面,中俄两国一直没有主流市场认可的产品。民航发动机并非军用发动机的简单转化,它更敲掉安全性、舒适性和经济性。


近年来,中国致力于努力加快推动国产商用飞机的研制进程,但目前研制的几种主要机型均使用国外航空发动机。对国外航空发动机的高度依赖,是中国民航工业最大的安全隐患。这一隐患一旦遇到地缘政治的巨大压力,则会成为致命弱点。


在这一背景下,近年来中美航空发动机之战愈演愈烈,美国在航空技术领域频频出招。最近一年多,由于空难事件,波音正在遭遇近几十年来最大的危机时刻,其在民用航空工业的霸主地位正在被空客无情碾压。中国商飞也将在2021年正式交付C919,加入到大型客机的市场竞争中来,这对波音这一美国工业的王牌而言,更是雪上加霜。波音之于美国,对其高端制造具有无比重要的实质意义。因此,美国一方面对欧盟相关领域进行打压,于2019年10月对价值75亿美元欧盟输美产品加征关税,其中就包括对欧盟大型民用飞机加征10%的关税,并将于今年3月起上调至15%;另一方面,美国自然要打压正在研制关键阶段的中国商飞,特朗普政府正在考虑是否停止通用电气公司生产的航空发动机的对华出口许可,而关于这一问题的正式讨论将会在2月28日的政府跨部门会议上举行。可以说,中美贸易战中的技术战一下子掐住了中国工业体系的两大痛点——计算机芯片和大型民航发动机,在这一背景下,美国竭力阻止马克西奇收购案,是在其技术战思维框架下产生的,美国决不能坐视中国的技术崛起,因此不遗余力地在每一个维度打压。


马克西奇收购案流于失败,进一步对中国民航工业发出警示。在残酷的产业竞争背景下,中国必须加紧推动国产航空发动机的研制过程,构建更加安全的航空产品链条。







作者:管雪青

北京市信达立律师事务所 实习律师

电话:+8610-88459919

手机:+86-13811354237

电邮:xindaligxq@126.com

网站:www.xindalilaw.com